沉痛悼念吴文俊院士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5-08浏览次数:85

沉痛悼念吴文俊院士


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邵逸夫数学奖得主、我校数学科学学院(原数学系)主要创办人吴文俊先生于2017年5月7日7时21分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

 

吴文俊1919年出生于上海,1940年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6年在中央研究院数学所工作、在陈省身先生指导下开始从事拓扑学研究,1947年赴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留学,师从埃里斯曼与嘉当,1949年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随后在法国国家科学中心任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他于1951年回国工作,在北京大学数学系任教授;1952年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员;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参与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数学和计算技术系;1980年转入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所,1998年转入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他曾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1985-1987),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主任(1992-1994),全国政协委员、常委(1979-1998),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主席,1993年开始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所名誉所长。

 

1958年,吴文俊协助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数学和计算技术系,并登台讲学。他从繁忙的研究工作之中抽出时间,推敲授课方法,整合授课内容,编写备课讲义,并形成自己的授课特色。按照数学系的“一条龙”教学法,将数学看作一个整体,把每一级学生基础课、专业课教学放在一起,由一个教师团队从头到尾负责教到底。华罗庚负责1958年入学的第一届学生,关肇直负责1959年入学的第二届学生,吴文俊负责1960年入学的第三届学生,留下了“华龙”“关龙”“吴龙”联袂登台教学的佳话。他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在对数学系学生的教授当中,他的课系统性很强,推演非常严密,常常在黑板上写满了推演公式。每一个定理都做了严格证明,每一个概念都做了清楚交代,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严密逻辑思维能力。吴文俊为我校直接培养的80多名应用数学和计算技术系学生中,有的已成为所在领域的领军人物,并涌现出多名国际著名学者。 1978年4月,吴文俊任数学系副主任,协助华罗庚先生重建中国科大数学系。2011年,学校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所为基础,组建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吴文俊数学重点实验室。“我与科大有着不解之缘”,这是吴文俊对自己在学校工作经历的总结,也充满了对中国科大的浓情厚谊和深深眷念。

 

吴文俊是我国最具国际影响的数学家之一,他对数学的主要领域―拓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引进的示性类和示嵌类被称为“吴示性类”和“吴示嵌类”,他导出的示性类之间的关系式被称为“吴公式”。他的工作是1950年代前后拓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性成果。1970年代后期,他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提出了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吴方法”,被认为是自动推理领域的先驱性工作。他的工作对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研究影响深远。 

 

吴文俊曾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2000)、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56)、首届求是杰出科学家奖(1994)、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的邵逸夫数学奖(2006)、国际自动推理最高奖Herbrand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1997)。

 

吴文俊的各项独创性研究工作使他在国际、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享有很高的声誉。2010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国际编号第7683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文俊星”。 2011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起设立“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这是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唯一依托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具备直接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资格,被誉为“中国智能科技最高奖”。

 

吴文俊具有强烈的爱国心,1951年放弃在法国的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并通过自己的科研工作为复兴中国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治学严谨,学术思想活跃,但从不计个人名利,无论获得多么高的声誉,总是勤奋地在科研第一线工作,一生积极进取、锲而不舍,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惊悉吴文俊院士辞世的噩耗,我校全体师生员工万分悲痛,并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对吴文俊院士的悼念和缅怀之情。

 

吴文俊院士千古!